师者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中北人物 >> 师者风采 >> 正文

大学老师的老师——董国川教授:匠心独运 师者楷模

【日期:2017-09-04】 来源:

他谦逊低调,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举止得体、谈吐不凡、逻辑清晰;他淡墨文竹,无官无位,广受爱戴与尊敬。55年来,他倾其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的是绝不误人子弟!作为相关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研究员、执行人……他几乎亲历了中北大学历史上所有重大的教学管理盛事。他是如此普通,亦如他所言:平淡,平常,平凡。没有显赫的位置,耀眼的光芒,傲人的成绩,却在坚持与坚守中完成了组织所赋予的一次又一次历史使命。他的口中绝少说“我”,常说“我们”;他提的最多的是“组织的安排”,绝少有自己的“盘算”。55年来,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始终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执着于自己做人的底线,葆有一个教师的良心,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中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有人尊他为“中北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第一人”,更有甚者称其“代表了中北知识分子的良心”。但在他心中,他更看重的是一个教师的本分——教书育人。他就是“大学老师的老师”、曾任中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自动化专业教授——董国川。

从红色国防工程师到大学“先生”

1956年秋天,一列北上的列车,满载着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和他们光辉灿烂的梦想驶离繁华都市上海,一路北上,驶向他们心中的圣地——首都北京。时年18岁的董国川作为副列车长身处其中。“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正是被这几个字吸引,董国川踏上了他的求学之路。

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1960年,董国川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遵照国家分配执教中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此后数年,他和同事们一起组建随动系统专业,创建专业实验室,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实验室很快落成并获得校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然而1967年文革到来,董国川为之奋斗多年、初见成效的随动系统专业被迫中断。学校停办,实验设备全被转走,待1977年学校恢复以后,董国川和他的同事几乎又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改建自动化专业。

尽管生活困难,条件艰苦,但董国川和大家一样,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始终保持清醒的判断认识:狠抓学生培养方案的落实,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并结合专业特点,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实验环节训练……事实证明,他们的思路是对的。正是由于有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就业率不断攀升。

从金牌系主任到金牌教练

1985年,在组织的精心安排下,董国川走上了系主任的领导岗位。从一线教师到专业教研室主任再到系主任,一路走来,董国川清晰地认识到: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如何培养一批学高身正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当务之急。

因为他知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老师不能误人子弟。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董国川就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念,并成为他此后一生的追求。

有同事曾这样评价董国川:撇开那些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荣誉的浮云,董先生本身就是教学大家。就课堂本身而言,先生的“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与“自动控制系统”,听完课的人都说是一种享受。逻辑严谨、深入浅出、表达清晰、引导发散思维又收放自如,同学们都赞叹这样一种语言表达和课堂掌控的魅力。董国川常说:“当老师就要响当当地拿出一门课来,要么不上,要上就要上好。稀里糊涂的事咱不做”。

不做糊涂事,董国川言出必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作为系主任的他,曾先后奔赴全国各地名校开展广泛的调研走访,取长补短,精雕细琢制定科学严谨的培养方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实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中。与此同时,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青年教师:试讲、听课、研讨,一门课,一个教师,反复推敲,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承。

曾有人说,“三系的青年教师登讲台前,训练养成周期相对较长,但上了讲堂,也是最能站得稳、最出彩的。”80年代,董国川所在的系并不是学校的科研明星系,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的子弟都想方设法进入三系读书。口碑说明了一切。完善的培养体系,良好的教学效果,始终保持高位的就业率,这些都为董国川赢得了金牌系主任的美誉……

无独有偶。2012年山西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我校教师郝骞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被推送至全国参赛。而他正是来自董国川当年所创建的自动化专业,他的指导教师也正是董国川。

年届八十,陪考天津,反复试讲、无数次修改、载誉归来的郝骞被更多人熟知,而陪考教练董国川却累倒了。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每一年青年教师培训、试讲、赛课,董国川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教授都会逐一给予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无疑给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他们也因此被誉为“金牌教练”,“老师的老师”。

1991年,历任专业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的董国川在任五年后辞去领导职务。辞职之后的他并没有过起闲适的生活,而是全身心投入学校教学管理,助力三任教学校长做好全校教学工作。历任校长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先后参与完成了我校博士点的申报,率先在山西省启动了课程建设,倡导多媒体教学,提出挂牌上课、分级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办法,倡导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工程,涌现出一批深受师生爱戴的教学名师、教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连年攀升,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有口皆碑。

2002年,作为专家组长,董国川和同事们逐一分解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相关工作,先后组织校内两次预评估工作,保证了我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顺利通过并取得优异成绩……

立足本职精益求精——工匠的品格

出身繁华都市上海的董国川久别故乡,他说他身上早已看不出上海人的影子。然而其谈吐不凡、温文尔雅,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形象总让人联想起精致“讲究”的上海人。繁华落尽,独见真淳。不追求外表的华丽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董国川秉承的是一种工匠般立足本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宁折不弯的勇气和决心。字斟句酌、细致入微,“讲究”做人做事的品格,董国川信奉的是: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做事认真,为人踏实的董国川一再强调自己是如此平凡,实在没有值得书写的丰功伟绩。他的口中很少说“我”,常说“我们”;他谈的最多的是组织的安排,国家的需要,却绝少有个人的“盘算”。

比起很多人对于金钱、权力的崇拜和仰望,董国川更关心面向一线教师的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或许正是他的这种潜在的士大夫情怀,为他赢得了比证书、奖杯更难得的人心、口碑。2015年仪器与电子学院评选首届校园公益大使,董国川荣登榜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建专业,当老师,做系主任,从事教学管理,董国川都一以贯之的勤勉认真,在平凡的岗位上专著、坚守,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赢得广泛赞誉与尊重。“心作良田百世耕,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董国川老师的真实写照。

没有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百姓是他最喜欢的身份,教师是他内心最神圣的职业,普通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平凡是他对自己的界定,没有显赫的位置,耀眼的光芒,傲人的成绩,55年他只做了一件事——倾其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的是绝不误人子弟。

如今年届八十,不管谁请他帮忙,他都全身心投入,随叫随到。尊重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换位思考,体察别人的感受,和董国川相处让人倍感亲切,如沐春风。天然的同情弱者,满足于低调的生活,是他自认为辞官的理由。但这都不能影响他在各个场合直抒己见,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董国川坦陈自己仍旧眷恋讲台。可是,如他所言,教师是要新陈代谢的,他更关注的是学校的永续发展,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完善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归属感,让青年教师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是他心中的惦念……

他爱这所学校,每一天都要到处走走……高楼林立,环境清幽,他常常为此驻足,深感骄傲……

但同时,他也时常扪心自问,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北,百年百强,梦在何方,路在何方?“让全校60%的专业跻身全国百强之列,”这是埋藏在董国川心中的中北梦,只不过他说,这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葛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