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中北人物 >> 师者风采 >> 正文

师者匠心——毕满清教授

【日期:2017-09-04】 来源: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近年来,社会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质疑却不绝于耳。2014年12月23日凌晨,四川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之一周鼎在网络上发表了“自白书”,说“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周鼎表示,一直以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课,但如今教学似乎成了副业,这让他非常失望。2015年3月31日,备受关注的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揭晓后,川大校长谢和平院士回应说:“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师多一点时间留在校园,多一点时间投入教学,多一点时间与学生交流。”

有人说:“与那些以“科研等身”的教授相比,侧重于教学的教师俨然成了二等公民”。本期“师范”嘉宾,毕满清教授扎根杏坛五十余载,把全副身心都投入了教学、教改、教学团队建设,他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把中北大学的电子技术课程,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他在古稀之年,倾力支撑所在的教学团队,建成了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师者匠心——毕满清

中北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黎明教授听到毕满清老师成为“师范”的受访嘉宾后说道:“作为团队成员的我们特别高兴,特别希望节目组能把毕老师乐教爱生,潜心教学的师范精神表现出来;特别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感染更多青年教师,真正发挥“师范”的作用;也为我们这些把更多精力投入了教学的“二等公民”正名”。

去匠气,存匠心——教学精益求精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育人当去“匠气”留“匠心”》指出:一直以来,在我国大学的育人实践中,是忌讳谈及“匠人”、“匠气”等字眼的,“匠气”往往指思路僵化,人云亦云,缺乏创造力与个性,而“匠心”则指“巧妙的心思”,正所谓“独具匠心”,二者虽仅一字之差,实则相差千里。在大学育人过程中,我们提倡的是去除“匠气”而保留“匠心”,并非是提及“匠”字,便唯恐避犹不及。去除“匠气”,是旨在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启发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的思考与见解,甚至有质疑前人的胆量与勇气。保有“匠心”,是鼓励学生无论从事哪方面的研究与学习,都需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尤其重要的是,要在纷繁忙乱的环境中,少些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专注而沉潜,在事事走心、处处用心的同时,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方向。年近八旬的毕满清老师,已然秉持师者“匠心”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岗位上执教53年。

相比之下,毕老师所教授的电子技术是一门较难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性很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更多,毕老师都认真、严谨地一一面对,数十年如一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他在这门课的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从没有当过照本宣科的念书先生,更没有当过一天“幻灯片放映员”,他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与理论相互指导转化过程中,不断前行,精益求精。

教师被喻为蜡烛,是因为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走向光明。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不稳定性都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同的挑战。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需要面对一个个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有人说“人脑是宇宙的缩影,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器件”,今天的人类已经能够通过精确制导,将卫星送至太空,却依然不能破解人脑的秘密。人创造了世上所有的科学,而教学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可见教学工作之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实践的复杂程度较之其他学科的研究,更为复杂,且教学的成果,只留在了一个个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其他外显形态,是典型的“潜绩”,不能像其他专业的科学研究一样,能够通过累积的努力,呈现出可观的“显绩”。相比科研,教学工作投入巨大却不易显出成果,这或许是高校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也反证出“师者匠心”之难能可贵。在当前我国实施“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的过程中,“师者匠心”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因如此,许多同事谈及毕老师,都深深叹服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师者匠心”。

不忘初心,潜心育人,才能精益求精。我们常说教师要“去匠气,存匠心,”说来容易,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谈到如何才能抵制功利风气,潜心教学时,毕老师有着自己的切身感受。

对学生的仁爱、对教育事业的虔诚,成就了毕老师的“师者匠心”,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务实求真。

守匠心,与时进——教改引领创新

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的教学实践中,毕老师远离名利场,潜心思教改,涵养出了一颗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师者匠心。匠心,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毕老师沉潜、专注的探索,也自然地成为引领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

说起前瞻性,在毕老师看来,也不过是实事求是的探索。

弘正气,聚人心——功成不必在我

1962年,24岁的毕满清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历经文革,1978年,40岁的他重返讲台,潜心教改,1989年“电子技术实验改革”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电子技术”成为校级优秀课程;2002年《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三版)成为“十五”国家规划教材;2003年获评山西省教学名师;2004年“电子技术基础”获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实验室”获评山西省首批合格实验室;2007年“电子技术基础”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题获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毕老师把他最美好的年华投入到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早期建设之中,为课程和实验室的建设夯实了基础,古稀之年,又与中青年教师一道,依托团队的力量,将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路走来,毕老师用他的毕生精力,培育出了电子技术课程,却没能亲手采摘丰收的果实,在一些人眼中,这很吃亏。但毕老师却说,他已经摘到了最好果实:团队!

一起奋斗多年的团队成员谈起毕老师,都说他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好导师。

毕老师数十年乐教爱生、言传身教,弘扬了正气,凝聚了人心,也最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带领大家建成了电子信息基础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但相比团队收获的一系列国家级荣誉,毕老师更加看重的是团队的传承与创新。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毕老师用自己的一生,支撑起了中北大学电工电子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电工电子国家示范中心的基石,为中北杏坛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更用“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润泽了万千桃李,诠释了乐教爱生,精益求精的师者匠心。

赵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