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中北人物 >> 师者风采 >> 正文

我校第三届“知行杯”我最喜爱的老师、理学院许丽萍教授:人文与科学共传 品德与学识同授

【日期:2018-09-04】 来源:

个人名片:许丽萍,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物理系固态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华北地区非物理专业物理教学协作组核心成员、山西组组长。学校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入选中国参与联合国咨商首批专家;2006年荣获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获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十佳和谐家庭”荣誉;2018年获评我校第三届“‘知行杯’我最喜爱的老师”。

又是新的一周。每周一的第二大节课,主楼11409H教室总是座无虚席。同学们的眼睛被深深吸引到屏幕上、黑板上,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许丽萍老师讲授的物理课。许老师的课堂,不仅充分发挥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PPT中的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的动态演示,也没有忽略黑板的辅助功能。需要强调的重要知识点与核心结论都明确地在黑板上认真书写。相对枯燥的学术知识在许老师的认真讲解下,总是十分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把人文引入科教 将智慧融入知识

“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引导,但他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想着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许老师说。比起单单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在课程讲授中,许老师更愿意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文化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人文引导。比如物理中关于相长相消干涉的概念,许老师会把它们成立的条件引申到做好一件事的条件。她这样解释:做好一件事可能需要先天的禀赋、后天的努力、老师的正确传授解惑以及父母的正面教导等。当这些因素并存时,某件事情就会成功,相当于两列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抵达同地,干涉波会产生最大的振幅,于是便有了相长干涉。反之,如果缺少某一个因素,事情便做不好,同理便有了相消干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谓是相得益彰,使得学生将知识学习与为人做事紧密结合,受益终身。

物理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考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要从物质表面抽丝剥茧来攫取背后的本质。所以许老师在课程绪论中就告诉学生,学习物理,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用第三只眼睛盯着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许多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学习物理的真正用处。但其实生活中的各方面都离不开它。因此,要把所学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才能学到更多、理解得更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的应用,她以自己博士学习期间的研究内容,超晶格材料作为合成开发超晶格材料的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为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去感悟基础理论研究在工程技术应用上所拥有的无限未来。

“形式为内容服务”。许老师这样概括她的授课方式。在当前互联网+的新时代,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所有高校的课堂均已引进了多媒体设备,大多数老师都采用PPT授课。“1998年,我第一次接触到PPT,回到学校便开始用它来授课了,”对于理论推导,PPT显示更清晰。其图文并茂的优势也更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但是,只依靠PPT是不够的。黑板的辅助也是必要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结论她都会清晰地写在黑板上。“要让相关知识在学生脑袋里留痕,才能真正记住这些知识,理解、消化、吸收。”

不求回报搞科研 耐住寂寞踏实干

机缘巧合地选择了固体物理专业,从此许丽萍就踏上了研究物理的征程。1982年从山西大学毕业后,许丽萍以优异成绩被分配到我校,一方面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也从未忘记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从未停止探索物质世界本质的脚步。

“干一行,爱一行”。许老师这样形容她的物理事业。早在希腊留学读博的时候,许丽萍就跟着当时的科研团队研究超晶格材料。坚持理论研究是不易的,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许丽萍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挫折。当时,学校对科研有一定的基金资助,但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实验的需求。由于资金问题,许丽萍便不能及时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研究一时陷入瓶颈,但她并没有放弃。“可以先在理论上做定性半定量的探索性研究,也可以对前人的理论加以补充完善。”回国后,她继续研究超晶体项目。经过多次失败与尝试,许丽萍终于在研究中有了新的发现和突破,并形成成果。目前,这些发现和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很好的应用。“目前,我的科研还未出现因为数学理论无法解决。而需创建新的数学理论的困难。但是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不会放弃,也会重新创建新的机制去支持我的物理研究。”面对自己科研未来可能遇到的艰难,许丽萍笃定地说到。

读博期间,许老师一直踏踏实实做科研,跟随当时出类拔萃的科研团队,做着最困难的研究,但从未想过要用所研究的超晶格项目得到任何利益。就这样不计回报地在异乡埋头苦干了三年。也正因为“不求回报”才能“有所回报”。

搞科研本身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而且耗神耗时。“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成就,不能在搞研究的时候一门心思想着我能得到什么回报。如果是这样,一定不会成功。做科研必须要有科学素质,不能计较回报。”正是坚持这样的科研信仰,许丽萍最终成为我校物理学科纳米功能材料方向的带头人。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并与我校仪器与电子学院合作,共同参与了国防973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果。

择一事,终一生。既然选择了物理专业,便甘愿穷极一生奉献于它。“作为教师,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去发现问题,努力把育人与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相结合,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同发展、共前行。”许丽萍说。

育人有方可成人 授人有法能成才

许老师家有这样一句家训:“学习超前,消费滞后。”秉承家训,许老师全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并在2010年获得了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十佳和谐家庭”称号。

在孩子的成人和成才方面,她付出了很多心血,教育独到且有效。在孩子因为骄傲而成绩退步时,她不急不躁地帮助他分析自己,让他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关于做人,她对孩子更加严格,也做到了言传身教。如担心孩子跑步上下楼梯会影响邻居的午休,就教导他应当关注他人的感受,上下楼梯动作要轻,以免影响到大家。但由于孩子年少,很容易将教训抛之脑后。许老师便陪着孩子一起,轻声慢步上下楼梯两三次,让孩子切身感受体谅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许老师爱生如爱子。事实上,她花在学生身上的心血远远超过了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功夫。作为教师,爱学生就像融入血液的一种本能。在几十年的任教生涯里,她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和品质影响着很多学生。留学三年,回国不久,许老师就投入到工作中。大学物理是一门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疼的学科,一学年128个学时,她不但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基础知识,还要通过课堂传递人文素养和人生感悟。课堂内外,她处处都在用心。

“1976年,我高中毕业,曾在当地给小学生代课,一人兼着好几门课,很喜欢授课时与学生眼神交流的感受,很开心。”正是这第一次的教学尝试,坚定了她做一名教师的心愿。当时填报高考志愿时,周围人都说“许丽萍就是冲着当老师去的!”秉持着做一名让学生喜欢、带给学生成长和成就的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

“许老师的物理课十分生动。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许老师很细心。课堂上,她经常特意走到后排来,确认黑板上的字迹是否清晰,最后一排同学是否可以看到。这已经是她的一个习惯。”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小文同学说。

“无论上课,还是课下提问的时候,许老师都是面带笑容。她讲课讲得很慢、很清晰、声音也大,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也能够听得很清楚。”刚下物理课的一位学生说。

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是工作更是心中所爱。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许丽萍老师不断地进行革新以适应学生;在为人之路上,她不断伏案思考,潜心探索并完善自我。岁月流逝,教书育人之心依旧,科研探索之心不减。几十年来言传身教,早已桃李满园。

学生记者 柴姝晗 李兆溢

 

A53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