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中北人物 >> 师者风采 >> 正文

第三届“知行杯”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得者、艺术学院冯亚琴:春风化雨 严慈相济

【日期:2018-10-10】 来源:

人物名片:冯亚琴,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省少数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民进艺术团合唱指挥。曾在山西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组成的《黄河三部曲》中担当重要角色。曾获文化部第一届民族声乐大赛山西省第一名、文化部第一届民族声乐大赛演唱奖、山西省艺术最高奖“杏花奖”、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少数民族先进个人等荣誉。

六月的清晨,12号教学楼排练室内歌声悠扬,琴音淡雅。冯亚琴老师正在指导学生们进行声乐练习。初见冯老师时,她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举止端庄、气质优雅。冯亚琴老师有着十分丰富的个人经历:走上讲台前,她曾在山西省歌舞剧院大型音乐舞蹈节目中担纲重要角色,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赴新加坡进行访问演出,受到新加坡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二十多年的杏坛育人过程中,冯亚琴老师勤勤恳恳,被学生亲切地唤作“冯妈妈”。

学生眼中的“冯妈妈”

“冯妈妈”是学生们对冯亚琴老师的“爱称”。“冯老师对我们非常亲切,平时特别关心我们,感觉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我们平时就叫她‘冯妈妈’。”冯老师的一名学生说道,因为在外地上学,离家较远,没有人倾诉,所以无论是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还是生活中碰到伤心事,她总会找冯老师说说,冯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予她开导和帮助。

冯老师被称为“冯妈妈”,不仅因为她亲切温和,更重要的是冯老师像一位仁慈的母亲一样关怀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冯老师说:“教育,首先是把孩子们引导成真真实实、健健康康的人,注重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方面的能力提升。”

冯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年在新生报到时,班里来了三个体型较胖的学生。“因为三名新生是学表演的,太胖会影响上镜,而且肥胖对身体也不好。”她看到后,就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心上。“之后我便一直劝说他们要坚持减肥,并经常监督。这三个学生也都很‘给力’,每天都会锻炼,同时控制自己的饮食。”就这样,在冯老师的耐心督促下,三位同学都成功减40斤以上。

一件简单的事,却包含着冯老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她就是我们的亲人。她不单单传授我们专业知识,也经常会拿自己的经历或者别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真的非常庆幸自己能遇到冯老师。”冯老师的学生说到。

亲切温和的冯老师在教学中却丝毫也不含糊。对于学生在一些节奏、音调以及唱腔上的细节问题,冯老师都会严格要求,反复去纠正。学音乐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而专业能力必须在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中逐渐提高。“课堂上的冯老师就像变了一个人,对我们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冯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专业能力提升特别快,而且非常扎实。”学生小邓说到。

军装梦开启艺术人生

电影《芳华》在去年上映时收获众多好评。电影再现了上世纪部队文工团员的青葱岁月,单纯而美好。冯亚琴老师便是那一代人。

冯老师1979年考入部队文工团,而她想加入文工团的念头早在幼年时就已萌生。“小时候就觉得穿军装多帅啊!英姿飒爽,那些穿军装的人真的了不起。”正是源于对“军装”的向往,以及来自父亲战友的鼓励,冯老师最终决定入伍参加部队文工团,开始学习音乐和表演。

但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习过程中她付出了很多汗水,经历了很多困难。“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要在早晨四点迎着风雪,一路颠簸两小时到学校旁礼堂及公园练歌。”冯老师回忆。当时学习音乐的条件不如现在这么好,并且各种乐器都不具备。在学习唱歌的时候,老师教一句,她们跟着唱一句。就这样她坚持了下来。艰苦的条件没有浇灭年轻时代冯亚琴对音乐的痴情,更丰富了她的音乐人生。

经过不懈努力,冯亚琴老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1981年,冯老师进入了山西歌舞剧院,走上了人生的艺术舞台,并担任《黄河三部曲》的主唱及舞台的主要角色。凭借精湛的唱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各大音乐奖项。最终获评国家一级演员称号。

当被问及荣获“国家一级演员”称号的感受时,冯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真正热爱艺术、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漫长”二字让更多人看到了冯亚琴老师在艺术追逐道路上的那份坚持不懈以及积极进取。

2011年末,冯亚琴来到我校,开启了教书育人的生涯。冯老师经常会给学生们讲述她丰富的经历,希望能够激励鞭策他们。也正因为冯老师亲身经历过那段难以忘怀的“文工团岁月”,使得她对《芳华》深有感触,每当进行参赛视频或颁奖典礼录制时,她都会选择演唱这首《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的芳华。

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现在这个时代,学生们写文章或者交流更多时候是通过手机或网络。尽管网络很方便,但它使学生们手写字的时间和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冯老师谈到汉字的现状时说,这就使得很多同学的字写得非常难看,甚至经常提笔忘字。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处理文字时,一般是通过手机或者是电脑输入完成,很少会主动手写,即使写,字也是‘七扭八歪’的。‘提笔忘字’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了。”那一刻,冯亚琴意识到“汉字危机”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因此冯老师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在政协第十一届山西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汉字书写现状的分析和提议》的提案。呼吁国家能够进一步重视书写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书写文化氛围。希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文件,明确把写字课程列入全国中小学的课程表,同时考虑在日常考试和中考(笔试)时,对卷面书写状况和水平至少安排一定的分数予以评定。“真正把汉字文化教育重视起来,让中国人写好汉字,应当是我国教育最基本和最基础的要求。”冯老师说。生活中,她不仅自己经常会练习钢笔字,还呼吁自己的学生们多练字,做到坚持每天练字。

“山西民歌非常经典,很有特点,每当听到山西民歌都会有种亲切感。”冯老师说,过去她在山西歌舞剧院担任主唱时,每年大概都要演出150多场,30年演唱的经历让她对山西民歌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

在看到山西民歌日渐被大多数人遗忘时,冯老师开始着手研究山西民歌。她利用业余时间对山西民歌做了大量研究,并出版了《论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的山西民歌传承与发展》《浅析山西民歌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等著作,对山西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以及出版相关著作,是想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了解山西民歌,也想给人们普及相关的知识。”冯老师说。

同时在课堂上,冯老师也总会将自己在研究民歌过程中总结的心得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民歌的博大精深,逐步增强学生对民歌的了解和热爱。心系汉字传承,致力于民歌保护,冯老师就这样默默捍卫着这些被人们忽视的传统文化。

绒花盛开时热烈,一茬接着一茬开,上茬花盛开,下茬花苞已蓄势待发。象征着那些无私付出、品德高尚的人。冯亚琴老师投身于教育事业多年,培养出无数的优秀学子,同时又致力于保护艺术文化,为文化传承默默奉献,正像这绒花一样,花开热烈,吐露芬芳。谈到下一阶段的计划时,冯老师说:“我准备着手研究晋剧。晋剧是比较有韵味的。但现在喜欢听晋剧年轻人却少之又少。我希望借此机会能给大家普及传播这方面的文化。”

学生记者 符仪 许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