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中北人物 >> 学生风采 >> 正文

张耀辉:学生记者是中北故事的讲述人

【日期:2018-04-30】 来源:

“对学生记者而言,每一次校报署名都是一枚‘勋章’。”他说,“大学,最无悔的就是成为一名校报记者。”他就是曾担任党委宣传部直属社团大学生新闻社副社长的张耀辉,一位“勋章”满满的中北故事讲述者,校报学生记者团队的领头人。“作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一名工科学生,张耀辉扎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触觉和团队责任感无疑在学生记者队伍里是出类拔萃的。”校报编辑部老师评价说。

在新闻社期间,张耀辉在《山西日报》科教部担任实习记者,在2017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采编组担任负责人。在《山西日报》、《山西青年报》、《三晋都市报》等各媒体上累计发表文章近30篇。获得2017年山西高校新闻扶持计划个人类奖项、人物报道(类)二等奖、党委宣传部“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确认过眼神,他遇上对的“人”

“新闻社的三年,你遇到的困难事多吗?有没有想过放弃?”

“并没有太多困难的事,也基本没想过放弃。”

“因为自己能力强?”

“因为喜欢吧。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会放弃自己的生活。”

“我和新闻社谈了一场三年的‘恋爱’。”张耀辉这样说。2014年9月,初入大学的张耀辉选择加入新闻社新闻中心。“学工未敢忘拙笔,我一直都很喜欢文字。所以我选择成为学生记者,既可以坚持写作又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就这样,张耀辉成为了一名学生记者。

“大二是我在新闻社的开始。”张耀辉说,由于工作经验的要求,大二学生记者是团队主力军。当时新闻中心有14名学生记者,但只有张耀辉一名男生。“所以在工作中,自己理所当然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也就让我成长得最快。”

“一方面要带9名组员,培养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要忙碌在校园做编辑和采访。当时还在学院科协部门担任副部,每天还是挺忙的。”那一年,张耀辉基本是没课就在采访与开会,然后周末和队友带着一周的稿件去市里编排校报三版。“那时经常是晚上熄灯前20分钟从科艺苑出发回文韬宿舍,踩着宿舍关门的点进楼。”张耀辉说:“但那也是最开心的一年,因为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可以很专一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又到了换届。“我更愿意你能留在新闻中心。你喜欢新闻,那就专心地打造一个‘你的’新闻中心,这就是你的舞台。”时任新闻社指导老师的张爱英老师一席话拨开张耀辉对换届的迷茫,使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个不一样的新闻中心。“首先自己心里有点Balance,在过程中才能不迷失,别人也才愿意相信你。”张耀辉笑着说。他给新闻中心定了不少“规矩”:每学期开始每个干部都要提交一份规范的工作计划,学期结束要提交工作总结,工作日早晨七点半要在群里打卡签到等等,“工作计划我也会做,让大家心里都有一份计划。总结是回顾反思自己一个学期的工作亮点与不足。很多采访任务都是前一天晚上布置的,有的人已经睡了,所以规定早晨打卡让大家查看群消息,还能敦促没课的同学早起。”张耀辉解释。

2017年5月,张耀辉褪去新闻社新闻中心主任的“光环”,他用十六个字总结了这三年:繁华过后,终归平静;尘埃落定,功德圆满。

100+,是数量更是质量

“这个稿子写得有点硬,要软一点。”

“好的。”一改。

“能不能再软一点。”

“好的。”二改。

“再改改?感觉还有点硬”

“张耀辉这稿子你自己改去吧!”

三年间,张耀辉累计写稿100余篇,其中在校报发稿70余篇、主流媒体20余篇,内容包括新闻通讯、人物专访、时事评论等。在抓稿件数量的同时,他也在努力尝试提升自己的稿件质量。大二假期在山西日报的锻炼对张耀辉与接下来的新闻中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二临近假期时,张耀辉抱着尝试心理给一些媒体发了简历,幸运的是第二天山西日报的老师就通知他可以去,于是张耀辉兴冲冲去报到了。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采访高校科技创新作品,“当时老师给了我一篇例稿让我参考,看完后我意识到这个任务难点不是找采访对象,而是写稿。因为读老师的稿件像是读一篇娓娓道来的故事一样,相比之下我之前的稿件更像是材料堆砌,‘干’且生硬。”意识到问题以后,张耀辉找了很多山西日报的新闻稿去读,揣摩写法与规律,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向老师们学习。“用心写几篇后就会对稿子怎么写有一个初步认识了,自己也就能写得越来越好了。”张耀辉说,“这个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记得当时一次线上采访时,受访者质疑张耀辉是实习生,因为“提问技巧过于专业”。

开学后,张耀辉和学生记者们一起分析了自己写作存在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假期经历,提出了“软”写作的要求。改变写作习惯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当时我校两位同学在阿里云算法比赛中拿了冠军,学生记者团队要进行采访。“采访时我也在场,人家讲得很生动。但初稿却很生硬,阅读性很差。”张耀辉说“然后我就叫作者改的故事性、可读性强一点。”但二次改稿依旧不符合张耀辉的预想,于是他再次要求修改。但二改之后还是不行,“当时我想让记者再读一读例稿改一遍。然后她就‘怒’了,觉得我是在为难她。”于是张耀辉重新写了一篇。“给她看了以后,她知道我不是在为难她了,因为这篇确实很‘讲故事’。”后来这篇稿件几乎无修改刊登于《山西青年报》。

就这样学生记者稿件有了新的要求:要多给受访者“说话”的机会,多引用受访者语言;要多角度的展现受访者特点,每篇稿件至少要采访三个相关人物;要多故事少材料,让读者愿意去读等等。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记者们的稿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笔下刻画出很多典型的中北人物。“校报上经常出现到他的名字,有时一期校报甚至会出现两三次,他是我们工作上的‘严师’、生活中的益友。”大学生新闻社社员刘晓倩这样说。

打造一流的的学生记者团队

“一篇活动稿件一般要几个学生记者呢?”

“一个。”

“够吗?”

“现场记录、拍摄,回去编辑撰稿,通过后配图上传。”

学生记者出身,张耀辉深知其中的辛苦,所以,成为新闻中心主任后,如何将这12名干部49名学生记者人打造成一流的学生记者团队成为一个难题。

“我能得到什么?”这是张耀辉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我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得’。大学四年的时间很宝贵,我们要选择真正值得做的事,可以收获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果实,才不会后悔。这是可以坚持下去的‘原力’。”担任新闻中心主任时,他主张团队中的每个人一定要有所收获,不仅仅是单纯谈喜欢。“这样要求他们,既是对团队每个成员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在他的带领下,新闻中心团队始终带着最有活力的“一股团结劲”,成为新闻社最优秀的团队之一。

学生记者的定位是什么?“中北故事的讲述者。”张耀辉这样说。“以前我们总称呼自己是新闻社记者、校报记者,使自己局限在了其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通过自己的经验,结合向山西大学等兄弟院校取经,掌舵新闻中心后,张耀辉很快提出:学生记者是中北故事的讲述者!

围绕这个问题,张耀辉很快定下了工作方向:在提升采访范围与质量的同时,开发特稿与外发,尝试将优质的中北故事更广阔地讲述出去。新闻中心在新闻社公众号尝试使用采访预约扩大搜寻学生活动与热点趣事。

张耀辉带领下的学生记者团队积极地把学生身边发生的大事、热事、有趣事向各大优质媒体平台推送:山西日报《长征七号上的中北造》向社会讲述中北尖端制造的荣耀;山西青年报《昔日保安成最受欢迎教师》让我校优秀法学教授得到社会点赞;太原晚报《太原市首创儿童安全卡已为11万儿童保平安》报道我校优质科研成果助力公益;三晋都市报《从及格君到学霸——国外8所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整版讲述了优秀中北毕业生的大学生涯;光明网《中北毕业生收到三年前给自己的信》报道了我校学子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其中《手套提聋哑人说话》《中北楼管大爷写实300首》等优质文章更是引来了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

一个学年里,新闻中心共计对主流媒体推送中北故事85篇。凭借着优质的作品,2017年的晋媒体年会上,中心14名学生记者的15件作品荣获2017山西高校新闻扶持计划作品奖,张耀辉自己也获得2017年山西高校新闻扶持计划个人奖,一举使新闻社成为山西获奖最多的校媒。同时,校党委宣传部也点赞奖励了这群“中北故事讲述人”。

“从786期到818期,32期校报,大约28个版面,4个调查报道,6位优秀教师,15个优秀的中北学子与优秀团队。”这是张耀辉带领的新闻中心的答卷。“不教一日闲过”是张耀辉最喜欢的一句话。“每一次采访‘大神’就是一次喝鸡汤的过程。”张耀辉讲,“‘大神’们的共同点就是很少闲下来,这一点影响了我。”经常接触优秀的人,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在工作之余,张耀辉有很多喜欢的事情,参加多样的活动、爬山、摄影、骑车、学一项技能等等,坚持日有所得,张耀辉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临近毕业,他说:“步入社会,我希望能守住自己的‘棱角’。”

学生记者 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