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中北人物 >> 学生风采 >> 正文

中北学子:用作品讲述“摄影边缘”

【日期:2018-09-21】 来源:

编者按

9月19日,为期七天的第十八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拉开帷幕。在艺术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指导教师张奋飞带领我校15名学子赴平遥参展。“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中国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国际级摄影节庆,每届都会有数百名国内外优秀摄影师和摄影机构参展,国内外十多万专业摄影家和业余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展、参加专业研讨和国际训练营活动。”张奋飞老师介绍到。他们将此次参展作品主题设定为“摄影边缘”,源于本届大展关于边缘影像的讨论,参展作品主要展现了同学们对于除“学院派”和“媒体类”之外的边缘影像创作该如何进行创新的个体理解与创作尝试。

时光不老,记忆永恒

“在我上大一的时候,我常听许多毕业的学长学姐讲述他们记忆中母校的样子,感叹母校的变化。当时我就想,大学四年,我要为中北拍一组照片,记下我记忆中的中北的模样。”大四学生黄茹萌在此次平遥摄影展中展出了一组以“时光”为主题的作品。这组照片主要拍摄的是中北校园内常见景观,拍摄形式以延时摄影为主,在为期一年的拍摄素材中挑取四张四季分明的图片进行处理得到。此次参展的五张作品分别展现了中北大学全景、柏林园、铁路、二号楼以及图书馆和主楼。其中“图书馆与主楼”图片巧妙地将我校两大主要建筑——图书馆、主楼纳入同一张图中,由西到东、从春到冬四季依次变换。但无论是四季变换还是色彩搭配都极为巧妙,毫无违和之处,将四季景象融为一体。除此之外图片最下方的“小吃街”颜色逐渐变淡,体现了学校小吃街由繁荣到消失的过程。

大展中,一组朴实的老照片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些年,我去过不同的城市,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但往往最让我思念是我的家人。我希望可以通过镜头,去感受以前的老物件,感受时间带来的变化,更多的去感恩亲人,去珍惜他们的陪伴。”朱睿讲到。此次朱睿参展的作品以生活中常见却又正在消失的一些老物件为主要拍摄对象,反应了爷爷奶奶们生活的景象。其中一张“照片墙”通过图片扫描的方式将过去的老照片合在一张图片中,从黑白色到彩色,向大家呈现了自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经历,触动心弦。

此外,在大展中,邓弘的作品《生命》,用极具设计感的艺术摄影手法传达了生命的可贵;赵振达的《遗忘》记录了被遗忘的废旧采石场景,呼吁保护环境;张晓洲的作品《行在小城》,让观者静下心来,感受到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以及王雪萍的《孤而不独》、尚琳琳的《时之舟》、李潇的《隐疾》、马莉君、孙嘉翊、冯岩、候潇琪共同完成作品《37℃》等等,各具特色,在探索“边缘视角”的同时,丰富作品内涵,令人深思。

挖掘现状,探问社会

“我希望可以通过照片让社会给予吸毒者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他们更快地与社会重新接轨。”《NO PHOTO》的拍摄者李知瑾说到。

《NO PHOTO》拍摄于2016年冬季。“社会对吸毒群体的关注度不高,因此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探问他们的真实处境。”李知瑾曾多次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太堡街“美沙酮”维持治疗诊所和工作人员沟通,希望走进诊所摄影记录。“每次来都会看到许多人进进出出,大都骨瘦如柴、目光呆滞,只能通过买‘美沙酮’来减缓对毒品的依赖。”(美沙酮是一种脱毒治疗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可以干预海洛因成瘾或减少危害。)

但由于诊所的特殊性,李知瑾被挡在了门外。工作人员只给了她诊所主任的电话。李知瑾回忆,那时正值冬季,每天她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去等诊所主任。刚开始时,诊所主任不予回复,即便找到其办公室也总是推托不见。后来才知道诊所主任是担心前来治疗的患者毒瘾发作会给她带来意外伤害。“我当然也会害怕,但相较之下,了解吸毒群体现状的愿望促使我坚持了下去。”

除一幅作品中直接出现“美沙酮”字样外,透过其他作品,参观者很难看到与毒品相关的信息,更多是穿白大褂的人和不露正脸、不穿白大褂的人。“这组作品没有直接拍患者,更多围绕医生。在吸毒这样敏感的题材上,如何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如何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拍摄照片,这是摆在拍摄者面前的难题。”张奋飞老师说。而李知瑾这样不直接拍摄患者的方式,也让吸毒的主题变得更具隐性。“大家都说第一眼感触不深,慢慢了解完才觉得有感触。”细心观察照片时发现,诊所窗户以及空调排风扇都加设了“铁栅栏”,这一“奇异”之处便足以区分特殊诊所与普通诊所。“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以至很少有人一眼便看懂‘吸毒’主题。”

作品中,有一幅是一位患者匆匆躲开镜头时的侧影,这也是多数吸毒者对镜头的态度。李知瑾说:“和正常人害怕吸毒者一样,他们也怕我们投去异样的眼神。”拿着相机直面吸毒者,切身感受他们的警惕与恐惧。李知瑾希望通过镜头来唤醒社会对吸毒者的关爱。

透过这些摄影作品,观者看到了摄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挖掘社会边缘问题,让摄影成为探问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可能性。

实用摄影,服务生活

人们常用摄影来记录生活、记录美,但其实摄影除了有“记录”功能之外,还有很多的“实用”功能。大展中,袁方正同学的作品“天上的规划师”更突出摄影的实用性,将摄影的美学与实用性相结合。该作品名称“天上的规划师”,顾名思义就是用摄影来帮助做规划。

作品拍摄于今年暑期,当时袁方正的父亲正筹备一个旅游项目,于是袁方正便想用航拍来辅助父亲做规划。该作品不仔细看会以为是简单的风景照,但实质上是将飞行器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及高度所拍的照片拼接而成的,其拍摄的难度可想而知。“做规划不比普通航拍摄影,更多是考虑如何能够在有限留空时间内拍摄更多画面。为此,我学习了航线规划拍摄,提前做好飞行计划,应用卫星地图对拍摄环境进行初步的分析,根据拍摄面积大小来决定飞行高度,并根据当日风速风向来设定飞行速度,增加滞空时间。”袁方正同学说,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要翻越大山,信号会丢失,他只能做好充分准备,在降落点等待。但于他而言,每一分钟都是漫长的。

袁方正将飞行器的飞行高度、续航时间都调整得恰到好处,在不同的维度上挑战摄影,别具一格,因而与本次学术展的主题“摄影边缘”十分贴切。更重要的是这种规划方法缩短了规划时间,减少了规划成本,不仅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某地地貌地形,还能将其拍摄的照片随意截图、拼接以形成完整的平面图,为村庄、土地资源以及旅游的合理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袁方正父亲所说:“时代在进步,当年规划还得翻山越岭好几天,如今只需一人一机。”

当作品也展示了当下摄影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张奋飞老师说:“这幅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探讨摄影的丰富功能,让摄影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结合成为新的可能。”

当如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甚至有人说:“不懂摄影的人将是未来的文盲。”自然摄影也被看作是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参加摄影展览的同学来自中北大学不同的专业出身,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机械制造、光电、计算机软件设计、武器制造等,这次的摄影作品是他们基于个人专业背景的综合创新能力的艺术化体现。”张奋飞老师说,通过同学们的作品,容易发现每一张图片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她希望可以有更多人,更多的青年学生,去了解、发掘、利用摄影隐藏在审美功能背后的实用功能,助力社会发展。

学生记者 许志鹏 杨欢 王钰冰 摄影记者 黄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