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开源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开源人才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对具备实际贡献能力的人才需求也呈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北大学作为“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首批试点高校,于2025年6月正式推出国内首个校级开源贡献激励政策——《中北大学关于实施“以贡献为导向开源人才评价”的激励办法(试行)》,致力于将开源理念深度融入教育与科研体系,打破学术封闭性,推动高校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枢纽。
该政策的出台,既是响应国家开源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探索。正如中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钱所言:“高校推行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政策,本质是将开源理念深度融入教育与科研体系,通过'开源化科研'打破学术封闭性,推动高校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枢纽。该政策明确开源贡献价值,打破传统学历、职称评价桎梏,以代码贡献、项目影响力等硬核成果为导向,激发人才投身解决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动性。”
政策激励体系:全链条设计激活开源生态
中北大学通过“制度-组织-资源-培养-合作-评估”的全链条设计,将开源贡献从单一激励行为转变为融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系统性工程。政策以赋分制模式,将开源人才评价全面纳入学生评优评奖、保研推免加分、研究生课题申报,以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各环节,形成了覆盖全校师生的激励闭环。
学生激励:多维度打通成长路径
保研与学分双重加持:本科生通过开源人才评价平台年度贡献评选后,可获得保研实践能力加分及开源贡献专项奖学金;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竞赛中获一等奖可直接获得保研加分,二、三等奖可获单项奖学金。研究生参与经评审认定的开源项目,可作为创新与实践环节项目优先推荐省级项目申报,其开源成果还能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科研与竞赛专项支持:设立“开源贡献专项奖学金”,根据年度贡献排名给予1000元-10000元奖励,突出者可获“年度开源先锋奖”等荣誉;研究生科技立项中设立开源专项,自然科学重点项目资助8000元,一般项目4000元,鼓励从事企业真实需求的开源课题研究。
课程与能力认证融合:通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学习考试平台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认证考试,可计入创新创业学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相关竞赛被纳入学校创新创业A类竞赛目录,实现课程与开源能力的互认。
教师激励:绩效与职称双轮驱动
教学与科研成果认定:开设开源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小学期开源项目案例,可纳入教学质量绩效评价;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竞赛一等奖,可计为职称评审应备条件之一。
荣誉与奖金双重表彰:设立“年度开源伯乐奖”,对推动开源教育优秀的教师给予年度奖金激励,形成“荣誉+物质”的双重认可机制。
项目落地应用:孵化工业级云组态系统开源项目
依托“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中北大学成功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级开源项目——“工业现场云组态系统”,并于开放原子“校源行”(太原站)活动中正式发布。该项目聚焦智能制造、能源管理等工业数字化场景,采用模块化跨平台架构,支持Modbus/OPC等主流工业协议,集成3000余种可扩展工业图元库,实现了“触控入云一体化”监控。
该项目技术成果已在汽车制造产线监控、光伏电站管理等场景验证,帮助制造企业缩短新产线调试周期40%,提升设备利用率25%。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秦品乐在访谈中表示:“学校奖励政策出台后,学生获取双创实践学分的路径更系统化。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过去学生参与项目杂而分散,现在通过激励政策,大家将专注度集中到开源项目上,贡献量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保研方面,学生参加开放原子竞赛获一等奖可直接增加0.4学分,这在保研竞争中是关键优势,极大激发了学生投身开源研发的积极性。”
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赵鹏程分享道:“学校的开源激励政策对我们帮助很大,不仅研究生科技立项能获得优先资助,项目通过开源发布后,能被更多行业专家关注,促使我们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头部企业会关注到这些开源成果,为我们的就业增加了竞争力,这种‘实战化’的培养模式让我们真正实现了从课堂到产业的无缝衔接。”
从校园实践到区域生态的全面赋能
人才培养与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中北大学在开放原子人才评价系统中已有1200余人通过平台测评,参与89个开源项目。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联合头部企业打造精品开源课程,并通过国家级双创平台完成核心课程的开源化改造;推出覆盖开源欧拉、开源鸿蒙等前沿技术的七大赛事,形成阶梯式培养路径。在社团建设方面,构建了活跃的开发者社区,建立覆盖全校的量化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项目落地的双向赋能。
秦品乐补充道:“我们通过贡献积分兑换学分等机制,构建了‘教授顾问-研究生导师-本科生贡献者’的三级培养链条,这种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项目注入了持续创新的活力。”
示范引领与未来展望
中北大学的开源实践为高校开源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板。陈钱校长强调:“下一步,我们将在各专业开设人工智能+方向,让AI深度赋能各学科,而全校范围内的开源激励正是一个最佳切入点。”未来,学校计划持续深化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合作,建设区域性开源创新中心,孵化更多开源项目,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开源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开源战略和民族复兴贡献高校力量。
从政策创新到项目落地,从中北大学的校园实践到山西区域的生态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正以实际成效证明:当教育评价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开源将成为撬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杠杆,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筑牢人才底座。
来源:开放原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j1kdMmy2uG3Lzlu4WOSmw?poc_token=HAjWY2ijzcD619PBWRy9Bf95IuCxLDxduZDw0k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