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近日,中北大学“介休纪”暑期社会实践“文脉薪传”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介休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循着历史足迹,探寻忠孝文化根脉,探访非遗技艺传承,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介休千年文化基因,感受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核。
绵山层峦叠嶂,文脉悠悠。实践团成员沿山间古道上行,追寻介子推隐居遗迹。千年时光流转,介子推“割股奉君”“携母归隐”的故事依旧震撼人心,其以生命诠释的忠孝大义,已融入绵山的山水灵韵,成为刻在介休人血脉中的精神标识。成员们勇攀栖贤谷,于幽涧飞瀑间体会古人坚守高洁、超然物外的品格,更深刻理解了这片土地为何能孕育出代代相传的忠孝风骨。
在介休传统制香作坊,实践团成员全程学习制香技艺:从道地药材的甄选,到精准配比、研磨、揉合、定型、阴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对传统的敬畏与智慧。艾草、柏叶、沉香等天然香料交融的独特香气,弥漫着介休人以香祭祀、修身养性的古老传统。学子们在此探寻到祭祀文化与制香技艺的深层联结——这既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是匠人借香气沟通天地、净化心灵的文化密码。
走进介休博物馆陶瓷展厅与陶瓷作坊,非遗传承人刘英杰向实践团成员细致讲解了作坊中一件件造型古朴、釉色温润的祭器。这些承载着祭祀功能的陶瓷器皿,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见证了我市祭祀文化的源远流长,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陶瓷与祭祀文化的千年渊源。
步入后土庙,流光溢彩的琉璃建筑令人叹为观止。黄、绿、蓝、褐各色琉璃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鸱吻昂首、脊兽灵动,繁复纹饰演绎着古老神话与祥瑞寓意。每一片瓦当、每一尊脊饰,都诉说着对大地之母的崇敬。庙内浓厚的土地崇拜氛围中,先民对滋养万物的后土之神的虔诚敬畏穿越时空,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更明白这座建筑何以成为连接人地关系、凝聚文化认同的精神地标。
此次实践活动,介休的文化记忆深深烙印在学子心中。介休纪队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柴小丫在结束后分享心得,作为介休纪的队长,这次介休之行深切感受到了千年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藏在绵山的风骨里、香药的气息中、陶瓷和琉璃的光彩间。全体队员触摸“活态传承”,既是责任,更是幸事。
从后土庙的琉璃奇观到博物馆的文物史诗,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到古城的文化肌理,青年学子们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正如团队成员所言,走出校园丈量大地,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因为对介休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众多学子必将成为文脉的守护者,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来源:介休贡板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qWh8xy3GAHUI1sh58e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