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中北人物 >> 师者风采 >> 正文

王明端:辛勤而执着的艺术追寻者

【日期:2017-11-06】 来源:

个人名片:王明端,先后求学于中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现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在校主讲《视听语言》、《电视摄像》等课程。教学之余,积极进行创作,文字见诸30余家报刊,被十余种文学读本收录。2013年以来,自编自导10部戏剧作品,先后亮相于上海国际艺术节、乌镇国际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非非演出季、天津北方青年演艺展演、上海有种戏剧节等,实验戏剧《忧郁的赛博格》、《普林士顿的夏天》获邀在台湾交流。2015年入选上海艺术节青年人才库、2016年参加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戏评高研班”,2017年参加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研班、入选北京新剧场创作扶助计划。

“真的很喜欢王老师聊天式的讲课方式,通过聊天,他慢慢地将我们带入一个神奇的电影世界。他讲解的每部片子,我都会深入细致地看一遍,即使是看过的电影,也会觉得之前没有完全看到这部电影的精髓。王老师的课堂,每一分钟都是享受。”

这是一位学生对王明端老师及其讲授的《视听语言》课程的评价。在学生的眼中,他是博学多才的老师;在真实的世界,他是一位与世无争的“隐者”;在艺术的领域,他是不断前行的追寻者。他幽默风趣、专心细致、极富魅力,他有独到的见解,有独特的方法,更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聚焦课堂,改变教学方法,他一直在努力

《视听语言》这门课程是近些年老师们极力倡导和努力增设的,作为一系列课程的起点,它是整个广播电视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

在王明端老师看来,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尽快建立起一种影像化的思维,跳出观影的日常经验,以一种相对专业的眼光和更包容的视野来看待影视作品。同时,学生们还能够学会对影视作品的分析方法,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伴随着今年的教学内容改革,王老师选择了侧重于具体的实例分析讲解,而淡化最基本知识点的单纯讲授。与学生进行最新院线电影的交流是今年他上课的“新花样”,把院线电影和经典电影结合讲解,加入自己的思考,与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中传授课程的核心思想,他希望将“冰冷”的知识转变成变成“鲜活的”思想,并将理论的学习和探讨逐渐转移到实际中。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王明端老师对学生能力的期待。“我希望同学们不是一堆‘书呆子’,而是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人才。”在他看来,今天的课堂教学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课堂上,他进行电影分析的灵感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和独立的思考,究其原因,他解释道,“当你的看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规律和特征。另外,我们不能够总是去借鉴,甚至复制别人的观点。面对一部作品的时候,不管有多困难,你都应该努力自我思索。唯有经过自身的沉淀,才能形成最闪亮的结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来源和获取极度便捷,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权威的拥有者,也需要转换自己的角色,成为与同学们一起的学习者和共同的交流者。”王老师认为,教学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当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对于自己的课堂改革,他一直在探索新方法,创新模式,从未停止过,一直在努力。

与学生做朋友,让学习不停息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啊,我认为就三个字,做朋友。”谈起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他笑意嫣然,娓娓道来。他回忆起自己刚做老师时和学生们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课堂外,他能够敞开心扉,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

“近十年的教学中,就与学生的交流而言,我觉得比较有成就感的一点就是他们毕了业之后,过了很多年,我们彼此之间还能够保持联系,甚至能够一起合作。”言谈之间,能够感受到与学生之间保持深厚的情谊是他最自豪的事情。2015年,他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了话剧《普林士顿的夏天》,该剧在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参演,也是《北京日报》推荐剧目。后来又应邀在乌镇戏剧节演出,同时也是嘉年华单元媒体推荐剧目(只有两部),后又到台湾进行交流。

从师生关系到朋友关系,大家能够彼此合作、共同创作,王老师觉得拥有这样的人生经验已经弥足珍贵。

提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王老师说这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他很愿意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现状,也一直鼓励大家组成小团队去共同拍摄一些作品,并且一起解决任何的疑难和困境。一方面,老师可以从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

王明端老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并且永不停息,这是最重要的。面对一届又一届的新同学,教师不能够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知识框架和结构来教育这些渴望知识的生命,应该努力不断地向前走,把新鲜的、有效的内容教授和传递给同学们。

“我相信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使命感的,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教师其实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你能否当好一个引路人,引导他们的生命向更光明的地方去。”

“我想做出这样的作品:它不是流行,而是流传”

谈及中国电影的现状,王老师保持乐观的态度,并指出大众在对中国电影的认知上存在着误区,即单方面地认为中国电影非常糟糕、没有活力。“我们一定要有自信,并给中国电影、华语电影以更多的关注。”

除了对电影有系统的研究,王老师还创作了多部戏剧作品,在艺术界成就斐然。2013年以来,王老师自编自导10部戏剧作品,先后入围上海国际艺术节、乌镇国际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等等,实验戏剧《忧郁的赛博格》、《普林士顿的夏天》获邀在台湾交流。而这些戏剧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他的偶像杨牧先生的作品。

关于偶像杨牧先生,“杨牧先生改变了我的艺术追求。”课余时间,他都会拿出偶像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提升自己。“在台湾见到杨牧先生后,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写道:一种坚持,一种缘分。”即使来自于一个偏远省份的不知名大学,通过自己真诚的创作与坚持的追寻,依然可以与世界级的大咖站在一起,王老师圆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关于学习,王老师建议大家要做“杂食动物”,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博观约取,触类旁通,也要做到方向专一,有一种将一条路走到底的勇气和心智。总之,在学习上,要多情;在研究上,要痴情。

“你没有找到挚爱,那你要用一生去寻觅;你找到了挚爱,那么你要用一生去守护。”王明端老师这样说到。他已然找到了自己的挚爱,即戏剧创作。

在他眼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如何都不要浪费机会,要去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物。“你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眼光,你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兴趣,与艺术、自然景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有关;他的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

当我们问到王明端老师对未来有什么目标或期待时,他的回答十分坚定,“我有一个非常具体、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做出像《夜游神》那样的作品,或者做出能够让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我想要做出这样的作品——它不是流行,而是流传。我一直在努力。”

学生记者 曹婷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