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名片:张学俊,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光电性质、发光特性等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讲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本科生、硕士生课程;我校优秀青年主讲教师,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
见到张学俊老师的第一印象便是亲切、热情。采访伊始,他就询问了我的专业,并结合我自身的实际,对专业发展给出了中肯建议。在与张老师的沟通中,完全感觉不到是和一位学者、一位教授在沟通,更像是和一个熟悉的朋友、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聊生活、拉家常。一切以学生为先,一切为学生考虑,张老师在学生中备受欢迎是有道理的。在采访交流过程中,张老师耐心、亲切、细致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他的亲和力,三个小时的采访转瞬即逝,让人受益匪浅。
高效课堂 循序渐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张学俊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基本的要求。“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的支持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保持热情的最重要动力。谈及学生们对张老师的评价,学生对他的每一节课都记忆深刻。“张老师的课堂,总是循循渐进,生动简单,学习时很轻松,知识的传递平缓且不会让人难以接受”,一名大三学子这样评价张老师的课堂。
张老师上课总是以学生的视角和理解能力为基础,力图感同身受。从课堂知识的方法和理论本质特征出发,循循善诱,用实例和书本外的拓展提升课堂的趣味,课堂最大的趣味就在于学生能明白知识怎么来而又怎么用,把理论变成学生能接受的实际。所以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兴趣盎然,激情满满,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
要让学生能快速高效地吸收知识而不会噎塞,课堂就应该贯穿一条“求知—实践—乐趣”的主线,这是张学俊老师一直信奉的准则。张老师主要教授的是有机化学,这样一个以实验为基础、重在启发的学科,他一般采用“教授法”、“实例教学法”和“体验学习教学法”三种教学方式。教授法和实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能快速、精炼地掌握重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实例教学,在课堂上大量援引课堂外实例则能极大地拓宽学生思维,让课堂变得高效而实际。
在教学中,张老师认为课堂知识讲授并非只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体验学习”应当是学生在自我“研究”、“思索”、“想象”中参与知识的建构,在“探究知识的普遍联系”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并逐渐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他说,“我很珍惜每一次站上讲台的机会。在讲堂上看见学生能从疑惑中提起兴趣从而变得豁然开朗,这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采访中,张学俊老师现场展示了他讲授“烷烃自由基取代”、“烯烃亲电加成”等内容所使用的教学课外实例,这种结合实验亲自体验结果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由兴趣到主动求知的教学效果良好,同学们真诚热情的学习态度也化为求知的铺垫,“课堂的舞台也成为师生交集最‘浪漫’的舞台”。
亦师亦友 以情感化
当被问到比较喜欢哪类学生时,他说:“每个老师的性格不一样,所以他们喜欢的学生的性格也不尽相同,我比较偏向于喜欢那种做事认真、踏实、有目标、有毅力、活力四射的学生。也许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要非常优秀,但是一定在努力。”他认为,现在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思考”。“一个不会思考的学生与他人的差距就在于,他永远不会知道别人思考所获得的受益,这种差距是永远的。”课余时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总是会对学生们说,“我们不能没有目标和坚持,要不浪费时间,不胡思乱想,用专业能力的提升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是最有益的事情。”
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张老师认为情感的投入是最重要的,“规则是不讲人情一视同仁的,是大家的。可情感属于自己。”作为教师,他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情感上互通,真诚沟通,彼此信任,可以无话不谈,无关对错,包容探讨。对每个学生,他都给予亲切的关注,真诚以待。正是张老师不计回报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他自己也体悟到了奉献的珍贵与成功。
当谈及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时,张老师认为,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有其个人原因和成长背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应该是:刚柔并济、规则约束、情感关怀缺一不可。很多学生这样评价张老师:“大学里最喜欢、最能沟通的老师便是张老师,最能感觉到独特的情感关怀,让人有坚持不懈的动力。”“其实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们都有一种责任感,有时候学生不太在意规则的约束,而人文的关怀能给学生更大的鼓励,追根溯源,老师对学生的育人引导是无法推卸的使命。”谈及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张老师总是有很多的感慨。课堂上,张老师希望学生能以问题为向导,明白知识的实质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他则希望学生能有理想和坚持,持有一种对生活的激情四射的包容情怀。
淡泊明志 学生至上
得知自己评上教授时,张学俊老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发布了这样的一条状态:“终于可以给学生一个交代了”。张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以前我带的一个研究生考到博士生,到新学校报到时需要一封导师推荐信,并且注明导师的职称必须是教授,而我当时只是一个副教授,这对我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我自责了好久,而如今评上教授也是对我的学生们的一个很好的交代。我知道他们并不在乎我的职称,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为我开心。”一个‘教授’,增补的是多年来可以为学生奉献更多的一颗初心。
“在我的印象中,张老师一直以来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有很好的教学造诣,对学生也很和蔼,我很喜欢他。”一个已经毕业五年的学长,回忆起张老师,这样说。
教育让一个人变得无私,教育的目的也正是要让学生转变和成长,张学俊和学生之间,就是这样彼此地承担和成长。
除了课堂授课外,从2008年开始,张老师还负责指导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省级项目六项、校级项目六项。在他的教育和指导下,多名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在与同学们的相处过程中,最令我开心的就是看到学生学业的进步、健康的成长,当他们学会思考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从事教学工作13年以来,他一直信奉着两个准则:一是珍惜时间,尤其是学生的;必须不断提升能力,要把所学应用到学习中,会学更要会用。他就是这样,怀着教书育人的高远境界书写着自己从业十三年以来的从教心得——作为教师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最大的心愿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您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让人备受鼓舞,三尺讲坛上您的教导让我们知道大学里的学习很重要,也很美妙,也明白了生活还需要一份属于自己的理想与坚持。”一位学生在张老师的留言录上写下这样的感言与收获。
学生记者 张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