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努力中成为“实践家”
采访一开始,获奖众多的宋清却告诉记者:“我曾有过退学的冲动。”2013年,来自福建平潭的宋清跨越千里进入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起初十分不适应。班主任李爱霞老师的一句:“中北大学优秀的学生有许许多多,不踏实、不努力,你有什么理由抱怨环境?”让宋清明白,其实有些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糟糕。他暗自决定要做一个踏实上进的学生,在中北做出成绩证明自己,他要用尽力气“戴着镣铐去跳舞”。
“专注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能够减少负能量产生,并且周围人的积极性、正能量也能够带动我一同进步。”为了摆脱消极情绪,宋清开始让自己“忙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热爱的领域中去,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大学里,繁忙的学习和社团工作之余,宋清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比赛,“正是大一的那段纠结岁月,让我习惯且喜欢上了忙碌的日子,没想到这样的忙碌坚持了三年,‘努力’成为自己大学生活的主题”。
大学四年,学在经管院,专在国贸业,情定中北,推免中南。“努力”永远在路上。“首先要做到不旷课,其次要做到上课尽量坐前排,这样才会尽可能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此外,每一个场合都是学习的场所,大学的学习需要把握住机会。”宋清这样说到。“大学的学习不止是文化课的学习,更多的是要走出去看看,广泛涉猎,拓展自己的思维。他的“广泛涉猎”之“广”在于课堂、在于书籍、在于比赛、在于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努力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或者说追求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在一次次比赛中成为“野心家”
“同分更优秀”。这是宋清不断参加比赛的心态,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比赛是一种诱惑,我一旦选定要参加比赛,就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目标的大小决定了团队及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大小。”
正是拥有了多次走出中北参加更好层次比赛的经历,让宋清更为明白:绝不能像井底之蛙般坐井观天。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时,很多高校都有设展,仅展位就有许多别出心裁的亮点,比如挂灯笼、情景模拟等,那一刻宋清觉得自己的准备从形式上说就不够充分。再看赛场上,一些名校同学不论从答辩PPT制作、思路、答辩者风采展示,都是一口一个播音员、一句一个商业范。这些直观上获取的经验,都是之后他继续努力的方向。
宋清回忆大二那年参加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仅获得省级银奖、铩羽而归的经历时说:“我们全队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回来后总结经验、研究对策,大三那年,我再次组队参赛,最终获得省级金奖、国家二等奖的成绩。参加比赛最怕的是放弃,尤其是参加第一次后因为失败而不敢参加,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束缚了自己的发展。”
为准备“兰州银行杯”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答辩,宋清带领团队通宵整理文稿,整个晚上五六十次反复地去练习、编排,达到与PPT完美融合的效果。“这样反复去练习可能是一种最笨拙的方式,但却是我认为的最有效的方式。”团队再次获得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
不断地学习则是在为每一次机遇打造良好的基础。队友朱文泽这样评价宋清:“他考虑问题很全面。对于一个项目,既可以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看趋势,也可以从微观把握具体实例,运营营销。其次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追求完美:对于一份计划书,即使已改到自己觉得没有问题,如果老师或队里其他同学觉得某一点还有改进的余地,那会再考虑、斟酌,苛求完美。”
在一次次服务同学中成为“志愿哥”
“大学里大家都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除了上课之外难免时间上无法统一协调,所以尽量不要耽误同学们的时间,办事情注重效率,在做每一个决策和活动时,要和同学们做好沟通交流工作,避免沟通不恰衍生出来的矛盾。”这是宋清在任职学院团委副书记期间的工作态度。
大三期间,在老师的支持下,宋清顺利搭建了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和太原市西关口小学定点支教桥梁,学院成为该小学首家志愿合作单位。宋清说:“西关口小学的校长是当时自己所在驾校车队的一个队友,她介绍了西关口小学的一些基本情况,需要有人去支教,就产生了去西关口小学定点支教的想法。”至今为止,学院青志部仍然保持每月一次的志愿活动,此外,青志部还会举办一些旧衣回收的爱心活动,将支教的初衷实实在在地延续下去。
“工作需要合作、需要创新、需要执行力。”宋清认为,学生工作最难的是要学会给所在集体去定高远的目标。身体力行,具体践行着服务同学的理念。“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学生记者 王林娜 任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