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以“智能·创新·服务”为主题的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山西赛区选拔赛在太原工业学院文体活动中心举行。我校近40支队伍100余名同学参加了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我校共有4支队伍获一等奖、11支队伍获二等奖、8支队伍获三等奖。赛场上机器人敲锣打鼓、针锋相对、各显风采,选手们操作娴熟、挥斥方遒。当看到赛场一个个酷似人形、充满萌态的机器人开音乐会、赛跑、踢球、投篮甚至打高尔夫球时,围观的人群不时发出阵阵赞叹,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些小家伙们的一举一动。别看这些小家伙们赛场上动作流畅,其实都是一个个团队在场下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的成果。
辛苦,但很值得
类人机器人竞技体育赛一直是我校拿手的项目之一,包含田径、投篮、点球及高尔夫四个项目。今年我校参加类人机器人竞技体育赛的团队共有12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有四支队伍获得一等奖,三支团队获得二等奖。
“尽管前期参考学长们制作机器人的经验将钣金图画了出来,但当我们加工完成后,仍会在折弯时发现划线不准的问题。”田径项目第一名的“风之队”队员刘涛坦言,“通过舵机控制板操控舵机以及如何优化舵机控制板通信曾经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
今年投篮项目的规则稍有改变。篮筐高度由30厘米改为50厘米,投球区从距离篮筐30厘米以外改为50厘米以外。这些都增加了比赛的难度。“一开始我们按照往年的规则去调试机器人。在得知规则有变后,我们只能从头开始调试。”当谈到制作和调试机器人过程遇到的困难时,投篮项目第二名“文涛二队”队员许增瑞说:“机器人摄像头识别在赛前经常会出问题,为此我们反复修改代码,直到省赛前一天去场地调试才找出原因,并在当天彻底解决了它。”
许增瑞说:“我大一暑假曾报名参赛,但选拔没有通过。之后我就去帮鲍向文调试他的竞走机器人,积累经验。今年暑假前,我和他组队报名。整个暑假都是在画图、加工、装配及调试机器人动作中度过。”
尽管调试过程十分辛苦,但这份辛苦无疑是非常值得的。“制作和调试机器人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毅力,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每当克服一个困难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许增瑞指着自己的机器人笑着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创造了这个‘小老弟’。明年还会继续参赛。”
坚持,终会有收获
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少人感叹传统文化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在机器人艺术赛赛场上,却上演了一场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的饕餮盛宴。机器人艺术赛包括团体舞蹈赛和书法机器人两个项目。今年我校共有三支队伍参加这个项目的比赛。其中,“征服者“队和“大圣”队都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赛场上,有三个机器人正在敲锣打鼓“玩转音乐”。每个机器人有四只手,上面两只手敲锣,下面两只手打鼓。前方的两个白色机器人以“摇滚风”为主,后方的机器人为创意机器人,这三个机器人均由我校“征服者”队制作。在造型方面将中西方文化元素进行了融合。一位队员介绍,机器人身着的背心和斗篷都是他们亲手缝制的,更多出于考虑服饰对机器人的动作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机器人会做前后翻滚、右踢腿、俯卧撑等高难度动作,表演活灵活现。”团队成员们说,他们从今年八月开始准备比赛,老师在机械结构建立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
另一边,我校“大圣”队的“机器人孙悟空”一上场便吸引了许多观众。将民乐和电音相结合作为背景音乐,配以劈叉、翻身、队列变化等高难度动作,引得全场观众拍手叫好。团队负责人李俊彦同学介绍,他们用了127天的时间在网上查资料、请教老师以及反复调试才制作出这款“孙悟空机器人”。在设计这款机器人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机械设计、传感器、程序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为过程比较艰难,加上校赛的表现不太理想,我们曾想要放弃。但仔细一想,既然选择参加,就必须要坚持下去。”团队精神鼓舞大家一直向前。
从校赛到省赛,“大圣”队克服困难,“想法和制作的过程是存在偏差的,需要不断调整,通过这次比赛更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协作能力。”一位队员说到。
借鉴经验,只为更好创新
“还是觉得有一点点遗憾。因为最开始我们是抱着省赛第一的目标来参加比赛的。但是只要能进国赛、能去北京,我们就还有机会。一时的失利代表不了什么,我相信我们会在国赛中反击超越!”来自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王诗雯说。在此次大赛中,她所带领的“龙山二队”取得机器人武术擂台赛(仿人组)第二名的好成绩,成功入围国赛。
团队成员一开始都是一群单纯热爱机器人的“小白”。“我们学院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一位学长将他去年参加比赛的图纸给了我们,所以我们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试、改进,这大大减轻了我们在设计方面的任务量,让我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软件创新升级的工作上。”
为了让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不容易被推倒,降低机器人的重心,王诗雯和她的团队决定将机器人的主要重量放在底盘上,底盘是不锈钢制作的,这样一来,机器人又面临超重1公斤,达不到省赛要求的情况。于是,他们将机器人的底盘缩小1毫米,又将机器人的手臂减少1毫米。临上场的时候,他们发现由于底盘打造过程中的偏差,机器人底盘仍然超出比赛规定重量。“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赶紧现场将机器人身上的一些非必要部件拆除以减轻重量。”王诗雯讲到,“比赛的时候,心里特别紧张,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呀!恨不得自己上台和对方的机器人打一架。”
“在校赛的时候,我们的机器人和另外一支队的机器人打擂,一遇到对方就复位,一时又找不出原因。后来我们反复检查、调试,还把其他两个组的机器人约出来‘打架’,交流经验,在实战中找漏洞。”王诗雯笑着说,“每次比拼之后,我们都会开一个小会,各自讲自己看出的问题,然后一起商量解决方案。”除此之外,王诗雯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也会经常找之前参加过比赛的学长学姐们交流,听取他们的经验及建议。
学生记者 许志鹏 陈雪娇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