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魅力在于精神,大学的气质在于文化。走进中北大学, 由薄一波同志亲笔题词的“人民兵工第一校”纪念石、“太行精神”纪念碑、学校倡建者彭德怀元帅雕像、“兵工泰斗”首任校长刘鼎塑像,静立校园一隅的某型号坦克模型及苏联喀秋莎高射炮、火箭炮等独特“军味”景观群,以及那些神秘的枪械、弹箭、地炮、高炮等兵器陈列室,无不默默向世人展示着这所学校的军工渊源和深厚的军工文化底蕴,引发人们的崇敬和向往。
七十六年前,学校以军工立校,在太行抗日烽火中以热血和不屈建立了属于我党我军的第一所兵工学校。自此以后,一代代中北人不忘初心、怀抱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军工报国的办学信念,以历久弥新的 “太行精神”为指引,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建树科学、培育英才,实现了学校一轮又一轮改革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段又一段的军工教育奇迹。
代代传承 积淀军工内核
“巍巍太行山高,滔滔黄河水长。
中北大学,烽火里诞生,奋斗中成长。
致知于行,人才辈出,傲然屹立在中国的北方。
啊,中北,啊,中北;
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
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
向前,向前,向前!”
龙山脚下、汾水之畔,这首由中北师生共同创作、唱出中北师生心声的校歌《再铸辉煌》感召激励着一批批踏入校门的青年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太行精神”为指引,致知于行,报效国家。
2016年9月,在学校75周年校庆之际,由中国军工文化中北艺术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抗战儿童剧《太行花》,登陆省城太原工人文化宫及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舞台并大获成功。该剧取材于学校前身“太行工校”师生在华北敌后最大兵工基地、中国人民军工事业摇篮太行山黄崖洞组织敌后组织教学、抗击日寇英雄事迹。受到国家教育部高度肯定,一举荣获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实现了山西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该剧至今在校内先后演出八场,场场爆满。师生们观后追忆先烈、群情振奋。创校先烈浴血奋战、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秉承“太行精神”,齐心协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由习仲勋同志亲笔为之题写“兵工泰斗”的中北大学首任校长刘鼎,在1941年抗战最激烈、办学最艰苦的太行工校时期,作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他一边指挥作战、组织军工生产,一边指导教学。数百名学员怀着坚定信念,一手拿书、一手拿枪,边学习边战斗,学校先后迁徙到黎城、左权、武乡等3个县9个村,辗转办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为解决当时急需兵工技术人才的问题,为赢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8月1日,学校建校60周年前夕,在学校创立时担任太岳军区政委,当时已经93岁高龄的薄一波同志欣然为学校题词“人民兵工第一校”。这一响亮的赞誉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为更好挖掘整理学校历史,学校组织校史寻访团,历时三个月,三次深入太行山区,沿着学校迁徙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寻访,搜集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和生动的故事。寻访过程中,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精神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学校总结凝练出“太行精神”,此后,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千里寻根——我从太行山走来”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师生员工与老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主动承担义务教学的任务,向当地少年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些参加实践活动的师生在回校后自发创作了《见证》、《太行劲松》等一系列感动人心的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学校全面推进军工文化建设。早在2000年就由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红色太行”,其中开辟了“中华武备”、“国际军情”、“红色报道”等军事栏目。该网站近3年间发布资讯1873条,成为网络育人、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关注时政、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先后三次获得“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入选首批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
创校先烈和学校军工前辈的坚定信仰与艰苦奋斗,为学校在国防军工领域积淀了深厚的科研实力。今天,在我军主战坦克、各类武器型号上,在备受世界瞩目“神舟”、“嫦娥”、“天宫”等重大航天工程中,都可以看到中北印记,显示了中北的力量,同时也为学校创造了无数的荣誉。实践说明,军工是中北大学的立校之本,军工文化则是中北大学的力量之源。
杏坛砺剑 锻造军工人才
机电工程学院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2017级新生张景博同学从小梦想成为军人,无缘军校的他来到中北大学后重拾军人梦想:“学院有很多军事理论课课程,还有10余个军事爱好者协会这样的社团,可以让我有机会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军事知识、研究军工文化。以后我还可以申请加入学校的后备军官训练营,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官打下扎实基础。”
中北大学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浓厚的军工教育。
作为大学生第一课的军训便体现着学校与众不同的“军味”和“兵味”。在刚刚结束的2017级新生军训中,结合大学生体质下滑因素,学校在全省高校首次设置了十公里行军拉练项目。在驻军66068部队的指导和支持下,8000余名新生顺利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十公里行军拉练。同学们在并肩作战、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做一名军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多年来,相较于全国大多数高校,学校立足站军姿、军体拳等普通军训项目,不断创新,相继增设了靶场射击、刺刀训练、匍匐前进、无线电测向等单兵战术训练。同时还在全国率先尝试由国防生担任大学生军训教官,至今已有2270人次的国防生担任教官,完成训练普通大学生10万余人。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参观学校“地炮陈列室”和“高炮陈列室”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环节。各兵器陈列室已经成为学生感受学校军工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就连在这里担任讲解员的葛双喜老师也深得大家喜爱。葛老师是在学校工作40余年的机电工程学院教师。一届届新生、一批批来访客人,在他富有激情、声情并茂的讲解每一门火炮的来历和战场故事中感染和传承着中北的军工文化。葛双喜老师无疑成为了中北大学一张特别的军工文化“名片”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军工、喜欢军工,学校还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编入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纳入学分制统一管理;相继批准成立10余个军事类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满足学生军事爱好,广泛传播军工文化。今年,学校又主动与太原陆军预备役高炮旅合作,依托退伍大学生士兵在学校编组成立了预备役指挥连,开创了普通高校成建制编组预备役连队的先例。形成了“学校+基地+部队”三结合的预备役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开辟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在这样浓厚的军工文化熏陶下,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150余名在校大学应征入伍,成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入伍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七十六年薪火传承,中北大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防底蕴、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与宽广视野的多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抗战时期著名的“炮弹大王”甄荣典、原中国兵器工业部部长来金烈、原公安部消防局局长孙伦以及著名的轻武器专家朵英贤院士等,1978年复校以后培养出了中国现代化自行防空反导武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魁武,中国战略支援部队副司令员尚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宋欣、中国兵科院院长程军、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刘安泰等分布在军工各条战线的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兵工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业务领导职务的,中北大学毕业生占1/4,而在一些条件艰苦的三线企业,其技术骨干中1/3是中北大学的毕业生。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前往军工系统就业或深造的本科毕业生共3000余名,占学校同期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
值得一提的还有学校的国防生培养。2006年,学校在全国高校首家设置了后备军官教育学院,开创了办“校内军校”的先河,十年间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毕业国防生先后有200余人次立功、500余人次受到团以上单位表彰。涌现出二等功获得者王亮、王智刚,广州军区“优秀军官”刘邦兴、段波,出国留学特种兵张少辉、张科,出国维和军官孟学、吴宏飞,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主人公郭栋、参加“和平使命2010”境外联合演习军官付亚宾、于今年圆满完成利比里亚维和任务的我校毕业国防生宋琳等……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奥运会、国庆阅兵、亚运执勤、抗震救灾、出国军演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也出现在联合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南苏丹等执行维和任务部队中……
七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北大学将军工文化融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职能中,更融入了数十万优秀人才的品质和事业当中。2016年,学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不忘初心 致力军工报国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光荣的传统,永远是中北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北大学得以发展的坚强基石。立足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中北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并涌现了众多国防特色鲜明的科研成果和军工教育者。
学校学科专业体系军工特色鲜明。拥有国内兵器系统配套最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包括7个兵器类本科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常规兵器专业最全的院校,目前军工类专业占60%左右。拥有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工作站,拥有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山西省重点学科,拥有兵器科学与技术山西省优势特色学科;拥有“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体系中的3个国防特色主干学科的学位授权,兵器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军事电子与通信;3个支撑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3个基础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力学。
科研方面,90年代初,学校祖静教授的国防科研项目“电子测压蛋”为山西省拿到了第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后,1996——2016二十年间,从“神舟”系列工程到“嫦娥登月”再到“天宫”“天舟”等航天系列工程,从最新反坦克装甲的研制到国家传爆药军用检测标准的制定,学校科研成果一直大量运用于航天和国防军工领域。“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内涵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进一步强化科研工作的问题导向,坚持按照“保持国防特色,服务区域经济,提升科研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集聚军工科研特色和优势高层次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2011年,学校一举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国防科研方面承担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就达到300余项。仅2015年以来,承担国家863、973等重大专项30余项,承担国防科工局、原总装备部国防科研项目500余项,科研经费达7亿元。近年来,学校军工科研经费年占比始终保持在70%左右。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军工科研教学岗位奋战的老师们。作为那些曾经在抗日烽火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老一辈军工人的继承者,当代中北校园中的军工教育者同样令人敬仰。2014年,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倾力制作的电视专题节目《师范》,以“聆听师道本真、传递师范力量”为宗旨,推出了一批能够较好体现学校军工文化传统的教师典范: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专家之一、山西省科技功臣祖静教授,他带领他的学科梯队创办了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通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建成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取得了国家发明奖等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他的后继者张文栋教授等开发的电子存储器,在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中均得到了成功应用;全国优秀教师张景林教授从无到有组建安全工程学科,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使这一学科成为了传爆药研究领域的领头羊,研制的测试标准被确定为国家军用标准;以及深耕教改的“执锄人”王建邦、“行胜于言”的张治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时时处处以学生为重,对学生关爱有加,以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师范》的播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关于人生价值的热烈讨论,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积极的导向。
“上善若水,大象无形。”厚植军工传统的校园文化像水一样,润物无声,渗透在学校办学理念之中,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了学校师生的精神气质中,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和有力支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北人成为国家国防建设事业的排头兵。
葛宁 胡慧萍






